来源:三湘都市报
除了高楼大厦、钢铁森林勾勒出的剪影,香港也保留着很多风格各异、渐上年纪的老建筑。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日趋成熟,这座城市逐步明确了自己保育文物古建的目标和思路,并慢慢摸索出了一条“活化”历史遗迹的道路。
在引领现代化浪潮的同时,香港也不忘转过身去,以其独有的方式小心呵护往昔的印迹。
雷氏私宅变身中医诊室
地处九龙旺角繁华地段的“雷生春”是“活化”的一大标本。这座有着80余年历史、已弃用近20年的雷氏私家住宅,历经四年“活化”,成为保留了原有风貌的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诊室。
这个“活化”项目以竞标形式进行,从32家投标机构中胜出的浸会大学,只需要付给政府一港元的租金。
浸会大学临床部行政主任耿晓琳还记得当年投标的情形:“开酒吧、办领馆,当时有很多‘活化’的点子,但第一轮过后标书被刷下了30份,只剩下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大学的点子是建精神病康复者宿舍。
在耿晓琳看来,浸会大学最终能够胜出是因为符合了政府评标的三大原则:具备保育功能,能自负盈亏以及服务更多社群。
如今,“雷生春”内有三间诊症室,中医每周坐堂六天半,为病人把脉。其余的房间则用来展示“雷生春”的历史、中医药的发展和凉茶制作工艺。天台上的迷你小花园种了50余种中药植物,做教学之用,底楼下则开起了凉茶铺,卖8港元(约合6元人民币)一碗的秘制凉茶。
为了保护这座老建筑,里面所有需使用的旧门窗一律加装了新门窗,旧门窗仅做展示用。哪怕要在墙上钉个钉子,都要先向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提交申请。
历史建筑被分级
根据规定,香港的历史建筑被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历史建筑具特别重要价值,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可以考虑予以法定保护地位;二级历史建筑具特别价值,须有选择性地予以保存;三级历史建筑具若干价值,宜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若保存不可行则考虑其他方法。
循“活化”思路,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开始给老建筑注入新生命。据该机构介绍,评出的文物建筑中,六成属政府所有,四成为私人物业。产权不同,具体保护办法也不同。
2008年出台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是给政府产权历史建筑开出的“活化药方”。政府邀请非营利机构提交申请,以社会企业的模式“活化”历史建筑。被选中的非营利机构将获得政府一站式咨询服务,政府甚至会提供上限为500万港元(约合400万元人民币)的一次性拨款。政府提供拨款的先决条件是,社会企业预计可在开业初期后自负盈亏。
对于私人产权文物建筑,特别行政区政府则为其量身定制了“维修资助计划”。资助额会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资料来厘定,现每宗资助额上限为100万港元(约合80万元人民币)。
“伙伴式”运作
对于香港近些年来的古建“活化”政策,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龙炳颐的评价是,较好地平衡了前述几个因素,实现了各方多赢的局面。
不过如今,保护任务已越来越重,资金难题已越来越大。2013年4月,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发布了《香港设立法定文物信托基金的可行性、架构和推展计划研究报告》,报告认为,一个计划周全的信托基金可以解决目前的很多问题,诸如可进一步确定相关文化遗产的地位,可鼓励公众讨论和参与,可帮助分析经验,还可开拓资金来源,等等。
对此,文物保育专员及办事处官员表示,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迥异,在文物保育方面也肯定会有一些不同的地方,不可能直接照搬,但相信“平衡发展与保育”的基本原则能通用,每个城市都能在此思路下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住宅产业化民间智库群:147874495
工业化建筑设计师群:138517101
工业化建筑学生群:1995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