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建筑技艺
“林建筑” ,©苏圣亮
编者按:本文由AT《建筑技艺》采访,文章围绕迹·建筑事务所(TAO)主持建筑师华黎的木结构作品:”林建筑”与“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展开,探讨了木结构建筑实践的种种问题。
·基地的回应·
拿到委托后,最先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华黎:接到委托后,首先着手的是重写任务书。它是深入思考建筑师想要创造的场所意义的剖析。比如,在设计学校时,一条走廊不仅具有通道的功能,而且可以成为交往的场所。当建筑师这样思考的时候,就不会只是把走廊设计成简单的线性空间,而是会考虑如何能让人停留驻足,如何组织光线,如何营造氛围,有没有三五成群相聚的小角落等等问题,这些都是场所的意义。
场所与功能不同,功能是对人如何使用空间的一种格式化理解,场所则是更深入地去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
面对功能不明确的“林建筑”,如何对场地做出回应?
华黎:建筑师遇到功能不明确的项目时,很难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场所。此时,建筑师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关系,以及形式本身的意义。
“林建筑”与周边环境,©苏圣亮
“林建筑”的场地位于公园之内,我们基于对基地环境的思考,作出最终设计的回应——建筑里没有隔墙,只有屋顶和地面两个水平面形成的连续、开放而自由的水平向空间。我认为它是很适合这个场所的设计。一方面,空间可以灵活地划分使用,另一方面,人的视线自然被压成水平,自然的被吸引到运河或公园。设计采用一个只有柱、没有墙的空间体系,基于不断复制的单元结构组合所形成的柱网,可以自由地生长、蔓延。从外部看,这样一种水平延伸开的建筑形态,很好地融入到了运河公园的环境中。
整体模型1:100
“林建筑”给人一种轻盈自由的空间氛围,它的设计灵感来自哪里?
华黎:方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树——树天生就是一种单元,一片树形成树林,恰如单元重复形成空间。树具有天然的空间遮蔽感,就如柱子和屋顶形成的空间一般。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树状结构单元,,各个单元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的结构体系,并借此营造出林下空间的感受。这种基于单元同构形成的空间体系,类似于伍重从自然界的观察出发,发展出的加法建筑(Additive Architecture)设计方法。它既有标准化的特征,又具有独特的丰富性。
·具体的建造 ·
“树状单元”采用的是什么样的结构原理?通过哪些构造节点来实现建造?
华黎:树状结构单元由一根柱子和四个悬臂梁(主梁)形成,每个单元的主梁相互连接而形成四点交汇的节点,这些节点之间再加上横向连系梁(脊梁),脊梁内设有可调节金属拉杆将主梁拉结在一起。因此,屋面的每个高点,都是一个圆形钢环连接了八根梁。柱子所在的位置是屋面的低点,在柱子中心暗藏了雨水管,雨水从漏斗状屋面汇集后,从柱子内部排走。与四个方向的主梁相连接的柱子,断面最终呈现为十字形。
整体模型 1 :50
柱子模型1:1
节点大样
木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采用内插钢板的方式,用螺栓与销钉固定。而螺栓或销钉孔,最后被填入的木片隐藏。此设计并不想过分强调构件连接节点的工业感,而是想获得结构整体形式的抽象感,只有脊梁底部的拉杆暴露出来,它也是从外部唯一可看到的金属杆件。
建筑节点细节
会议区休息厅
“林建筑”采用的是预制装配式,这种建造方式有哪些优点?
华黎:预制装配体系的优点,主要是构件加工的批量化和标准化,施工安装快,更适合项目的场地条件。具体的施工,是先在工厂把所有柱、梁构件加工好,在现场进行组装;安装顺序是先做好柱、然后上主梁,主梁连接后再上脊梁(连系梁)、之后再上次梁、檩条、屋面做法等。
“林建筑”施工过程
“预制装配”往往意味着标准化,甚至均质、统一,“林建筑”如何以此建造方式,实现了丰富的空间效果?
华黎:如果只看柱网,“林建筑”的平面,很像一个停车场建筑,因为它有着标准的柱网。最终实现的空间感受却非常丰富——源于单元本身具有树的形态,呈现出动态的屋顶。另外梁的布置在平面上做了轻微的角度扭转,使得空间的走向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梁的走向并非是一通到底的直线,而是一条反复曲折的折线,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感知。
就餐空间,©苏圣亮
另外,屋顶的高点是有高度变化的,使得建筑的轮廓也有了起伏,产生与环境的对话。当然屋顶高度的变化,导致梁和柱的尺寸及安装角度会有一些“变种”,但我们将它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例如柱子高度只有三种,使得加工和安装时,不至于太复杂。这样的做法,与阿尔托当年提出的灵活标准化(Flexible Standardization)的概念相近,既有标准化,也有变化。
夹层空间,©苏圣亮
屋檐下的半室外空间,©苏圣亮
“林建筑”的设计施工持续了4年,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华黎:施工周期之所以这么长,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资金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而建筑施工技术方面,最大的问题还是精度控制问题。这样一种形态的设计,从加工到现场安装,都需要很好的控制精度。实际情况是,加工的精度并不难达到。但是,在现场安装时,由于柱子的现场定位有误差,柱子安装的角度也存在误差,梁的尺寸也有误差,各项误差累积,导致最终的结果是,梁吊装上去后对不上位。
因此,现场施工时,需要空中定位量准后,再放下来进行现场尺寸调整,反复靠人工手段来调整误差,施工自然没有预期的那么快。说到底,这是一个技术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加工是机器控制,而施工还是人工控制,自然就有这样的矛盾。当然靠着人工操作的方式,问题最终还是得到解决。我们调侃,称之为一种“低技参数化”的做法。
“林建筑”的施工过程
机电设备、排水管线的布置问题是如何解决?
华黎:在“木建筑”中,空调、给排水等管线设备系统安装在与地面架空的混凝土平台之下,同时解放了屋顶,除了照明电管和吊顶之外,屋顶无需再做其他管线,可以纯粹地表达建筑结构自身。
·结构的探索·
从设计和建造层面上,“林建筑”如何来解决木结构在防火耐腐、防潮以及保温隔热的问题?
华黎:“林建筑”采用的胶合木,具有一定的耐火性,表面燃烧炭化后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防腐方面,我们采用了表面刷桐油的传统方式;防潮方面,我们将整个木结构建筑置于与地面架空的混凝土平台之上,从而隔开地面的湿气。另外,屋顶采用出挑方式,保护立面暴露的梁柱不受雨淋;至于保温隔热方面,木结构在保温上反而具有优势,木材本身就是隔热材料,这也是建筑得以在立面上可以直接暴露梁柱。因其材料本身保温,无需再做保温层和面层,加上建筑外墙采用夯土墙也是保温性能很好的材料,使得“木”框架结构和“土”填充墙的关系在立面上得以呈现。
建筑漂浮于基座之上,©苏圣亮
“林建筑”,为何选用木结构的方式来建造?
华黎:之所以选用木结构,首先,设计本身基于单元复制的标准化概念,木结构的加工和安装符合这一需要;其次,木材所营造出的宛如林森林间的氛围,与设计的出发点相契合。另外,作为预制装配体系的木结构,可以减少现场的湿作业,从而减少施工对公园环境的影响。
同为采用木结构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两个设计的结构体系有什么不同?
华黎:“林建筑”的木结构采用的是现代胶合木,而高黎贡造纸博物馆采用的是实木。相比而言,胶合木的强度更高,构件可以具有更小的断面,耐久性和防变形更好,可以采用工业化的加工方式。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因为地处尚未工业化的乡村,所以采用传统的榫卯体系与工匠手工加工和安装的方式。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北立面,©舒赫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模型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施工过程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庭院(左),门厅(右),©舒赫
从设计到建造过程中,“林建筑”有哪些遗憾跟收获的经验?
华黎:主要的遗憾,还是施工的工业化程度不够,导致工期过长。经验则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施工条件的局限,并提前加以应对。此外,项目没有按计划达到4000平方米的初始设计规模,施工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后期资金不足,导致景观配置不够充分,使得建筑没有如预期那样“消失”在树林中。
结合项目的实践经验,你对木材料、传统/现代木结构,有什么样的认识与思考?
华黎:木材作为一种自然材料,有很多优势。它与自然亲和的天性,在建筑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作为一种普及、可再生且易于加工的材料,本应是可以被普遍运用的。恰如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造历史中,木结构是绝对的主导体系。中国传统榫卯木结构技术,是一套高度成熟且智慧的建造系统,它具有易于建造、良好的抗震性能,可拆装以适应迁建等优点。但在当代资源以及产业变迁的冲击下,它面临逐渐没落甚至消亡的危险。
木材本身的力学特性,使其目前只能建造低层或多层建筑,加上防火耐腐上的不足,在建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可喜的是,胶合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碎木可以再聚合加工为整材,充分利用原材料的同时,改善木材的力学和耐久等性能,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我们现在在上海做的一个项目,尝试用胶合木结构实现长达二十多米的跨度,这是传统实木难以实现的。中国的现代胶合木建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木材的加工、处理及安装技术上与欧美有着很大差距,未来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木结构本身不太适合因土地有限需要高密度建设城市中的需求(层数、防火的局限),但是木建筑具有环保、亲和以及预制装配建造等特性,使其在旅游度假产业以及处于自然环境中、低密度、注重环境的项目类型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因此,在未来,木建筑虽然不是中国主流的建造方式,但建筑师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学习和运用它,尤其是对待传统木结构建造方式。如果能够有条件将其智慧地运用到当代设计中,对保护和传承传统也是很有意义的,这方面还需要建筑师持之以恒的探索。
当然,无论是传统榫卯做法还是现代工业做法,都应该是基于建筑本身的出发点和条件下,做出因地制宜的选择。
林建筑
业主:北京美景天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地点:北京运河森林公园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主持建筑师:华黎
设计团队:华黎、赵刚、姜楠、赖尔逊、陈恺、Alienor Zaffalon、张芝明、
Elisabet Aguilar Palau、张雅楠、白婷
结构工程师:马志刚
机电工程师:吕建军
建筑面积:1 830m2(一期)
设计时间:2011~2012
施工时间:2012~2013
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
业主: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合作社
地点:云南腾冲界头乡新庄村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主持建筑师:华黎
设计团队:华黎、黄天驹、李国发、姜楠、孙媛霞、徐银军、杨鹤峰
施工团队:由龙占文领导的当地工匠
建筑面积:361m2
设计时间:2008.4~2009.5
施工时间:2009.5~2010.12
建筑师简介: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曾实践于纽约,2009年在北京创立TAO;华黎的建筑观强调场所的本质意义以及建造的人文意义,其设计作品曾多次获奖并展出。
注: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16年8期“从设计到建造:木建筑”专题。
(责任编辑:金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