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制建筑网
@预制建筑网:对于很多人担心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问题大家怎么看?
@fangyang:有抗震设计吗?有的话,能抗几级地震?
@湘江一狼围脖: 除了有抗震设计外,只是实现手段不同,工程质量更易于保证,应此在同等抗震设计的条件下,实际抗震能力更強(或者说更有保证)
@老海眼花:问题太泛,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形态都有不同。当然前提是满足当地的抗震规范。
@一樊骅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能做到符合具体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求的,局部和整体。自然不会有问题!但违背设计理念的预制建筑需要严肃对待!
@结构人生-王国勤:经过试验和检验的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到是不用担心的。装配式建筑可创新的构造和做法很多,有些创新是纯理论的,有些创新是未经过大量试验进行论证的。加之,浮躁的研究领域、不规范的施工现场、缺职的现场监督,这些才是担心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问题的核心点
@碧野牛得草: 王总所忧乃建筑施工通病,极是!但同理论, 从国外经验讲装配式建筑的构造和做法, 可靠性还强点!
@湘江一狼围脖: 无论预制还是现浇,设计理论的正确性,施工质量的可靠性都同样重要,国内缺乏的是保证质量的技术手段和实现方法,这是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即食阿胶: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是一个大课题,要讲的东西太多。微博上开不了技术研讨会。大家可以看相关资料。南京万科的这栋房子,抗震设计是满足现行规范的。其设计方案是经过由院士任组长的专家组评审的。并且通过了施工图审查。相关节点构造由东南大学试验验证。
@月浮于海:抗震,日本最有说话权。据我所知,311大地震时,使用板式PC组装的房屋没有损坏的案例,其也经受了海啸冲击。而木制及钢结构都损失巨大。另外,你看现场浇筑好像一整体,其实有好多隐患,如雨天影响、冬季施工、施工缝处理、品质不稳定、再加上偷工减料…额,火车刚使用时有人也认为没马车稳当。
@湘江一狼围脖: 我对"震区不宜"的观点不赞成,这是普通人凭直觉的简单判断。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的房子,无论是否震区,是否预制,倒塌案例都很多,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即食阿胶: 你的担心质检部门也有,详细了解工艺后,你会放心些。
@小梁结构:实验室数据和实际数据,在建筑行业,可能比其他行业差别更大吧。手机电池待机时间,实验室数据挺好的。
@doublenu:回复@小梁结构:同意实际操作的问题,不规范的现状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隐患和危害!
@天工网问答平台: 装配式建筑有几个种类,各种的抗震性能也不一样,虽然实验的数据是证明了预制式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良好,人类的地震灾难史是建筑物不断进步的过程,在震区,装配式建筑的使用还是需要谨慎的!
@苗启松: 装配式结构的核心是连接技术,目前万科引进的浆锚技术由于没有措施检测其质量,只考施工单位的管理和监理的旁站来保证。虽然国外用了很多年了,没有问题。但我们施工企业的管理能和国外的相提并论吗?大量推广,我甚是忧虑其质量!我认为不解决检测技术问题不宜大量推广。否则必会引起重大质量灾难!
@张博为-PCa: 很中肯
@在路上的民工L:
我们的施工实践和设计理论脱节的厉害
@西狮家CISCA:意见互动:技术是实践出来,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验证。相应的实验都是做过的,但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研究中。更不能停留在微博的关注与口头研究当中。要相信从事装配式工法研究团队对抗震性的研究比普通工法的团队对此点有更深的研究。“不宜大量推广”不能成为停止装配式技术发展的壕沟
@樊则森: 苗总所言甚是,这种需求促进相关研发的工作,目前已经快有检测手段了。还有BlM管理芯片的运用,可以追溯到责任人和灌浆料使用量与预制构件的对应,从管理上也是好的办法。总之有问题是好事,它会促进技术和行业的进步。
@湘江一狼围脖: 回复@stephenniu:套筒放在墙顶,开口朝上,预制建筑网会共享文章供查阅,有图有文。 后与国外交流得知早就如此做了 //@stephenniu:愿闻其详 //@湘江一狼围脖: 三年前我向万科提出了"倒插法"可解决此隐患,但至今无人实施。
@结构王晓锋:有道理。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在编中,预计今年能编完,我是主力,有所拖延,不好意思
@碧野牛得草:应花大力气研究装配式砼结构连接节点及质量检测验收方法//@湘江一狼围脖: 钢结构也没现浇的呀,所以现场焊接会比划归为等同湿作业,质量难保证,美国巴特勒现场不配电焊机,主要靠设计的完善性。装配式砼结构也有相应的特性 //@wanlixiang:相对而言,装配式钢结构的抗震性能还是不错的
@伴榕骑天下:简单,纳入特种监测,特检院加入,第三方委托无损探伤。
@谭宇昂: 同意,检测标准与易操作是关键
@湘江一狼围脖: 连接技术当然重要,除钢筋连接外,新旧砼连接成整体更加重要,我们已为此持续研究数年。同时应反思另一个问题:剪力墙应如何设计才是最科学合理的?现在的剪力墙构造是否可优化得更加简化一点?
@李进军现代集团: 个人建议:考虑在国内当前的抗震规范体系下,如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和现浇混凝土相比,潜意识里就是认为装配式混凝土的抗震节点要做到等同现浇的目的。这种“抗震”观点必然导致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连接节点如何提高刚度,是否可以参考消能减震的思路,用阻尼器或隔震垫等技术“减震”?
@湘江一狼围脖: 问题是:做到等同现浇并非难事。做隔震丶免震是提高了等级,这与是否预制无关,即使要做,那也是预制更好实现。
@李进军现代集团: 回复@湘江一狼围脖:在日本大阪看到采用预制框架结构,可以做到超过百米的高层住宅,其中就运用了阻尼和隔震垫,如果在国内,超过百米结构体系就不允许用框架结构,如果不改变这种抗震规范体系,如何发展高层住宅!合肥西伟德叠合剪力墙只允许18层小高层,抗震市主要原因!
@碧野牛得草: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能否借鉴中国古代木结构节点构造的思路?//@李进军现代集团: 考虑在国内当前的抗震规范体系下潜意识里就是要求装配式混凝土的抗震节点要做到等同现浇的目的。这必然导致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连接节点如何提高刚度。是否可以参考消能减震的思路,用阻尼器或隔震垫等技术“减震”?
@西狮家CISCA:技术实践才有益于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思想 //@即食阿胶:是有这方面的问题。雅安地震,隔震装置很给力,让我们原来有些疑惑的问题清晰了许多。隔震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适合预制装配的结构例如框架体系被用于更高的建筑。是个方向。
@李进军现代集团: 装配仅仅是建筑工业化的一个思考维度,而且抗震问题是无论哪种体系都需要解决的难题,是整体抗震还是消能减震都是发展的方向!未来的工业化住宅发展要有四化特征:社会化、市场化、标准化和工厂化!
@开彦: 很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