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建筑网

合作热线:400-828-1019
QQ客服:1575099316
微信客服:13646125294
投稿邮箱:info@precast.com.cn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流程实操指南

来源:筑楼技术


近年来,“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在全国掀起热潮。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可缩短工期30%、减少建筑垃圾70%、节约人工40%。看似简单的“拼装”背后,实则暗藏吊装偏差、灌浆不实、连接失效等风险。本文基于最新《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及多地实操经验,从基础施工到主体封顶,详解装配式建筑全流程技术要点,助你实现零事故、高效率、高质量施工!


一、基础施工阶段:精准定位是成败关键


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施工与传统现浇建筑最大区别在于预埋件的精准定位。若预埋螺栓、套筒位置偏差超过±2mm,将直接导致上部构件无法安装,造成返工甚至结构安全隐患。


1.定位放线必须实现“毫米级”精度


采用全站仪+激光定位仪双复核:基础垫层浇筑前,需对预埋件中心线、标高进行三次校核(放线初测→混凝土浇筑后复测→构件安装前终测)。


预埋套筒固定神器——双F型定位卡:在混凝土初凝前安装专用定位卡具,确保竖向连接钢筋位置偏差≤1mm。


案例警示:某项目因套筒定位偏差5mm,导致30块墙板报废,直接损失超50万元!


2. 预埋件防锈防堵塞“四步法”


套筒内涂刷防锈油:采用食品级润滑脂,避免污染灌浆料;


螺纹保护帽双重封闭:内层橡胶塞+外层塑料盖,防止混凝土浆渗入;


预埋管线“避让优先”:水电管线与预埋件间距需≥50mm,避免交叉干扰;


浇筑后“即时清孔”:混凝土终凝前用高压气枪清理套筒内杂物。


3. 基础防变形“三控措施”


跳仓法施工:每仓长度≤30m,间隔7天再浇筑相邻仓,减少温度应力;


智能温控系统:埋设温度传感器,当混凝土内外温差>25℃时自动启动循环水冷却;


后浇带“微膨胀混凝土”:采用UEA膨胀剂(掺量8%-12%),补偿收缩裂缝。


二、构件进场与存放:拒绝“带病上岗”


预制构件到场验收是质量管控第一道防线。某项目因未检出叠合板桁架钢筋脱焊,导致楼板坍塌,教训惨痛!


1.进场验收“六必查”清单


外观质量:裂缝宽度>0.2mm、缺棱掉角>20mm的构件直接退场;


几何尺寸:长度/宽度偏差>±5mm、厚度偏差>±3mm的拒收;


预埋件:螺栓孔中心距偏差>±2mm需返厂处理;


钢筋外露:保护层厚度偏差>+5mm或-3mm判为不合格;


吊点标识:无红色油漆标记吊点的构件严禁吊装;


二维码身份档案:扫描构件二维码,核对生产日期、质检报告、安装编号。


2. 存放管理“三区两线”原则


分类存放区:墙板立放(倾斜角度≤85°)、楼板叠放(≤6层)、异形构件定制架存放;


防潮措施:底部垫30cm高枕木,覆盖防雨布(南方雨季需加设防潮剂);


安全禁区:吊装半径内设置红色警戒线,非作业人员严禁进入。


血泪教训:某工地因叠合板堆放超8层,导致底层板受压开裂,损失超百万元!


三、吊装施工: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术


据统计,70%的装配式建筑事故发生在吊装环节3。如何既保安全又提速度?


1.吊装前“三查三备”


查天气:风速>6级、雨雪雾天禁止吊装;


查吊具:钢丝绳断丝数>10%、卡环裂纹需立即更换;


查信号:对讲机频道统一测试,备用旗语手势方案。


2.吊装过程“三慢三准”


慢起钩:离地30cm暂停,检查吊具受力均匀性;


慢旋转:构件距障碍物≥50cm,严禁急停急转;


慢就位:距离安装位置1m时切换微调模式,精度控制±1mm。


创新工法:广州某项目采用“BIM+AR”技术,通过智能眼镜实时比对构件就位偏差,安装效率提升40%。


四、安装与连接:毫米级误差决定百年寿命


装配式建筑最核心的技术难点在于可靠连接,尤其是套筒灌浆与螺栓连接。


1.竖向连接灌浆“五步法”


分仓封堵:采用专用工具分仓(每仓≤1.5m),封仓砂浆宽度30-50mm;


浆料制备:水料比严格按0.12:1称重,搅拌时间≥3分钟;


压力灌浆:从最低注浆孔注入,出浆孔溢浆后立即封堵;


饱满度检测:采用内窥镜抽查20%套筒,空隙率>5%需补浆;


低温保护:5℃以下时采用电热毯包裹套筒,灌浆料温度≥10℃。


2. 水平连接“双保险”措施


叠合板接缝:预留50mm宽后浇带,附加Φ8@200抗裂钢筋;


梁柱节点:核心区采用C60微膨胀混凝土,振捣棒插入间距≤300mm。


失败案例:某项目因灌浆料流动度不足,导致32%套筒未填满,被迫拆除重建!


五、质量验收与安全管控:用数据说话


装配式建筑验收必须建立全过程可追溯体系,告别“差不多”思维。


1.举牌验收制度


关键节点拍照留痕:预埋件安装、灌浆施工等环节,验收人员持验收牌(标注工程名称、部位、结论)拍照存档;


二维码电子档案:扫描构件二维码可追溯生产、运输、安装全流程数据。


2.智能监测技术


灌浆饱满度监测器:实时显示浆料流动状态,数据自动上传监管平台;


螺栓扭矩传感器:电动扳手内置感应芯片,未达设计值自动报警。


结语:装配式建筑的未来属于“技术工匠”


从深圳“三天一层楼”的装配式摩天大楼,到雄安新区80%的绿色建筑,这场建筑革命已势不可挡。但再先进的技术,终究要靠一丝不苟的工艺管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落地。希望本文的实操要点,能助你在装配式建筑浪潮中乘风破浪!